文化
读到会心处
会心,有两个层面意思:一是领会对方的意思;二是领会出对方没有明确表示的意思。会心,会然于心,是一种心领神会,更是一种精神、灵魂的契合。
读书,有各种各样的阅读状态,其中之一便是读到“会心处”。其表现是什么?就是会出现种种契合。
如知识点的契合,脑中一直有一个悬而未解的知识性问题困扰着你,且百思不得其解,某一天,你在阅读一本书时,却在不经意中获得了答案,于是豁然明朗,你会心笑了。再者,就是阅读与你的生活体验或者生命体验,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,生活中总有一些现象或者问题,你不得其解,或者是你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,而在某次阅读中,恰好书中所述解答了你的疑问,答案契合了你的生活或者生命体验,此亦是阅读之会心也。
高级的契合应当是精神、灵魂的契合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、思想认知等,这些看起来是形而上的,却又是你离不开的生活指导,乃至于思想支柱,你自己的“想法”之外,你更想得到书本知识的佐证或者认同,以增强你的信念,提高你的思想高度。终于,在某次阅读中,你获得了共同的认知,此一会心可称之为高级的阅读会心了。总之,读到“会心处”的关键点,就在于一种契合下的共鸣——知识、生活、生命,或者思想的共鸣。
如何才能抵达读到“会心处”的境界?这其实是一个阅读的“专注度”问题。阅读不能停留在表面,不能浮光掠影,浅尝辄止;要沉下心,读得进去,“沉溺”于书中,如此,方得与书中内容碰撞出火花。再者,阅读的自由度亦很重要。最好是在一种悠游、享受的状态中阅读,如此,才能更大程度上提供思维的扩散,增强思想的活力,也才能更好地与书中内容生发共鸣。
陶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中自言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但紧接着笔锋一转,道是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“会意”者何?恐怕不仅仅是对阅读内容理解的问题,还有一个“会然于心”的问题,所以才“欣然忘食”。“会意”与“会心”在此几乎近之。
或许,在此不妨联系到陶渊明诗歌中的两句话: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“会意”恰好是获得了阅读的“真意”。因之,此时才不止于“忘言”,竟至于“忘食”了。
这就涉及到了读到“会心处”所带来的结果问题。什么结果呢?那就是在获知的同时,带来一种阅读愉悦。有作家曾说:“人之读书,贵在有会心处……所谓会心,不过于文字中发现一些好处,发人一笑,宿虑尽消。”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是以诙谐的笔调,表达出了读到“会心处”的精神享受。
读到“会心处”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点,那就是获得了文章的“言外之意”。一般阅读者没有发现,只有你在阅读中发现了——这就是阅读的高度,或者说境界。如此,所读之书也就只是一个“凭借”了,你完全可以藉此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,抵达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。(路来森)
